纪委更硬了——摘自《清风》55期刊
发布时间:
2014-10-30
中共十八大后至今,反腐当之无愧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和看点。令人鼓舞的是,中国的纪检系统正开足马力“拍蝇打虎”,随着众多“老虎”“苍蝇”被密集拍落,纪检系统的惩腐权威性也得到了空前强化。上至中纪委,下至各个地方的纪委系统,频频亮出“带高压电”的反腐硬招,无不成为问题官员闻风丧胆的“杀手锏”,纪检系统的威慑力由此可见一斑。
检索十八大以来中纪委的革新,不难发现,其变化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:内设机构整合,进一步增强办案力量;高频度反腐,不断向“老虎”开刀,增加中纪委的反腐权重;朝自我“开刀”,以树立起“已身正”的刚直形象。中纪委这一系列“刮骨疗毒”的举动,被外界纷纷“点赞”。曹立新、魏健、金道铭、申维辰等原踞中纪委的官员落马,再次向所有官员宣布了一条铁律:高压反腐的态势之下,任何官职、任何地方,都不可能是问题官员的“保险”之地。
过去一年中,自中纪委而下,全国各级纪检机关也在谋求更利于反腐的新布局。比如,下级纪委书记的提名权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,从人事上强化了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;各级纪委书记发现办案线索,在向地方党委汇报时,必须同时上报上级纪委,从一个关键性的方面加强了中央纪委对地方案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;推行“一案双查”,地方主要领导要对辖区内发生的案件负领导责任。各省市纪委以及各地基层纪委,在指导思想、办案力度、“实战”方式、反腐效果等方面,都正在发生适应新形势的系列变化。
谁都不会忘记,王岐山刚履新中纪委书记一职后即强调,当前要以治标为主,为治本赢得时间。如今,十八大闭幕已经一年多时间,全国的腐败蔓延之势也得到了初步遏制,制度反腐或将有更大的突破,将进入继续“治标”和开始“治本”的关键期。不可否认,“治标”的关键在于以实实在在的反腐成效取信于民,而发生在我国纪检系统的系列渐变,以及其自我“刮骨疗毒”般的革新之举,则可视之为“治标”的进一步深化,并为向“治本”转化埋下伏笔。如果说“治标”令人拍手称快,那么“治本”无疑更令人翘首以待。
上一页
下一页